当前位置: > 新闻资讯 >
姆妈与缝纫机一道走过的日子
母亲与缝纫机结缘,已经超过六十五年的历史。
在缝纫机还是家庭的奢侈品,或还是一代人结婚时必备的“四大件”之一、新房中缺了它会是一种遗憾的年代,我们家却早就有了缝纫机,它不是母亲的嫁妆,而是陪伴她大半辈子的“吃饭家什”。
母亲幼年丧父,十多岁时便在无锡亲戚家开的锡箔厂帮工。解放初,锡箔厂作为迷信产业被关闭后,年轻的母亲立志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,便四处求师学技,还交过三斗米的学费,到培训学校学过三个星期的缝纫绣花技艺。为了学手艺,她曾每月花五元钱租来一台缝纫机,试着做一些简单的缝纫活。技艺稍娴熟以后,又自己跑服装店,绣花厂接加工活,好歹总算能够养活自己。不久,在亲戚的帮助下,母亲借贷130多元钱,买了一台“蝴蝶牌”缝纫机,拥有了自己的“生产工具”和“巨额资产”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,母亲结婚后来到上海,就是靠着这台缝纫机,帮人缝纫赚些小钱,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。1958年以后,在大跃进的年代里,街道居委大办“生产组”,动员母亲带着缝纫机加入了“缝纫组”,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。
当时的“生产组”,属于小集体所有制性质,必须自负盈亏,工资福利非常差,工资按天计算,上一天班可以拿八角钱工资,做一天算一天,没有休息天,没有“劳保”,没有病事假,也没有产假、哺乳假、探亲假和其他福利。即便如此,母亲她们也干得很欢,从不肯休息一天,而每年春节前夕,做新衣服的人多,活来不及做,每天吃过晚饭,母亲还要到组里去,在缝纫机上加几个小时的班,赶一两件活。
在计划经济年代,上海人每年会发一丈两尺布票,凭票可以到绸布商店买布料做新衣服。当时虽然也有服装店,但价格较贵,一般老百姓是不会去买现成衣服穿的,都是买布找人缝制,因此,母亲所在的缝纫组,生意一直很好。
儿时的记忆里,母亲除了忙家务,其余时间都是与缝纫机为伴。在经济不宽裕、物质很匮乏的年代,我们全家人一年四季的内外衣服,全是母亲自己做的。正因为如此,小时候我们兄妹的穿着,总比同龄人光鲜时尚一些,从幼年的娃娃衫、小童装,到读书时的白衬衫、蓝裤子、学生装、花罩衫,从“文革”初期的仿军装,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山装等,社会上的流行款式,总会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。由于母亲自己会裁会做,她会经常抽空到布店淘便宜的“零头布”,买合算的“宽幅料”,套裁拼接做出的衣服裤子,既省钞票又省布票,还很得体时尚。因此,我们家人的衣裤也比别人家多一些。
下一篇:全家省吃俭用买台缝纫机设备 上一篇:缝纫机踩响“节约曲”
最新资讯
- 缝纫机故障维修小窍门
- 缝纫机日常养护常识!
- 清理电脑缝纫机的具体步骤
- 电脑缝纫机的清理和保养
- “免费修理缝纫机设备”是骗局
- 一缝纫机设备维修店坚守30年
- 检测工业缝纫机设备伺服系统故障的方法
- 工业缝纫机包缝机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
- 缝纫机的送布牙齿型如何选用?